”抽奖仪式“蒙彩
西汉时期
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抽彩活动当属西汉的“蒙彩”。汉高祖刘邦称帝后第二年(公元前204年),都城长安就出现了第一代通过设彩营利的“彩人”。
“彩人”在商业街区开展经营活动,游戏规则是:“彩人”在长约丈余、宽约五尺的方桌上,整齐摆放64个三寸见方的漆匣,部分漆匣内装有银饰、玉饰、金饰等实物,名曰“彩物”。其余的漆匣都是空的。抽彩之前,“彩人”先将“彩物”示众,让人们看清楚,然后在“蒙彩”摊周围挂起布帷,挡住人们视线。
“彩人”迅速将漆匣内“彩物”全部错位挪移,以防记忆力好的抽彩人记住“彩物”。重新摆放好“彩物”后,“彩人”会在每一个漆匣上蒙一块黑色麻布,以免抽彩人看清漆匣内有无“彩物”。
这种抽彩活动即为“蒙彩”。抽彩人自由投注,每注五次,即每注最多可投三个漆匣,每一注购彩额为二钱白银。“蒙彩”最高中彩金额为白银十两。抽彩人如果博取了头彩,可同时获得漆匣内“彩物”和最高额奖金白银十两。
唐朝时期
到了唐朝,“彩票行业”已经具有一定规模,玩法也是多种多样。李白:“ 六博争雄好彩来,金盘一掷万人开”就描写了当时的盛况。
元朝时期
到了元朝时期,彩票行业已经空前盛行。在《通制条格》就有记录,江南很多僧徒在搞“拈阄射利”,“拈阄”就是在纸片上做好记号,决定得什么或者做什么,“利”是“利物”,就是大奖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大家购买寺庙发行的“彩票”,然后寺庙以礼物作为返奖,类似于现在的彩票公益金。
当时,和尚们为了解决寺庙的资金问题,就拿一些贵重物品当作大奖,同时向社会广为发布用竹子或木头制作的票样,也就是签筹,然后让人们拈阄,最后通过公开的抽奖仪式宣布谁得了大奖。
那时候的和尚们也许并没有彩票意识,但这些做法已经符合了彩票的标准。
“
到了100多年前的清朝,彩票传入中国,并逐渐遍及各省。
”
◇ 白鸽票
清朝乾嘉时期,广东一带民间从放鸽会中演生出一种 “白鸽票”,把《千字文》前80个字印在纸上(即白鸽票),参赌者在票中圈出若干心水字号,再由赌局开出底子若干(即中奖号码),一般有五字以上相符,便可按不同等级中彩,也可投买企注(即现行包字)七个字、八个字、九个字、十个字……
“
西班牙侵占菲律宾时,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行一种彩票,在吕宋岛上开奖,各地兑奖,人们叫它吕宋票。
”
◇我国彩票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“吕宋票”
这种彩票玩法已经相当成熟,据历史研究者调查,这类彩票仅仅在上海地区每年就能销售50万两左右白银。
“
后来一种名叫“闱姓赌榜”的游戏流行起来,特别是在广东、广西一带最为广泛。
”
“闱姓赌榜”,又叫玩“榜花”,由当地有影响力的人设局坐庄,将当年所有考生的姓名和学习情况统计出来,供参赌者下注时参考。放榜时,根据猜中中榜姓氏的多少,来决定中奖的等级,具体规则很多。
到了晚清末年,由于天灾人祸多,很多人想到了用彩票的方式进行赈灾活动。
光绪五年八月初八(1879年9月23日),上海义赈组织仿照吕宋票之法,制作彩票2000张,向社会公开销售。此次赈彩销售颇为顺利,一月之间,2000张彩票便基本售出,并如期举行了开彩活动。
“
晚清义赈的出现,为彩票的公开经营提供了契机。
”
公益
只有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事物才能不断延续,生生不息!到后来,我国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都是为了公益事业,一直发行到现在。
(来源:京福京彩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