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提到的民谣,千年以来是民歌,笼统一点也称民间音乐。对于欧、亚、非、拉几大洲,它们各有各的传统音乐,不过相对来说,学院式的民歌研究是从欧洲开始的,也以欧洲最为发达。欧洲民歌经由移民(16—18世纪)——黑人化(17—20世纪)——美洲化(19—20世纪)——重铸欧洲(20世纪)等途径,以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席卷全球,带动了各地民间音乐的再生,形成各种地域特征、民族特征的流行音乐。此时,各民族传统音乐与欧洲民谣发生了广泛的联系。
学院式的民歌研究是从欧洲开始的,也以欧洲最为发达。早在18世纪,苏格兰诗人、社会活动家、民谣歌者罗伯特·彭斯就搜集整理了大批苏格兰民歌,许多著名歌曲包括脍炙人口的《友谊地久天长》都是经由他的手得以流传。后来,塞西尔·夏普在英国、巴托克在匈牙利、雅纳切克在捷克,致力于本族民歌的搜集与研究,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民歌搜集者。上面这张唱片,是亚美尼亚神父、音乐学者和作曲家Komitas Vartabed(1869-1935)搜集的15首亚美尼亚民歌的再版。据说,他一生搜集整理了4000多首民歌,以此建立起亚美尼亚的民族复调体系,其活动时间与巴托克差参同时,被誉为“亚美尼亚音乐之父”。
虽然欧洲各式民间音乐出奇地庞博,但它们仍旧有着共通的特征。首先,音乐上都相对简单,通常歌曲以节的形式构成,节与诗之节相同,短小的歌节以不同的歌词多次再现推进音乐。常见的歌节模式为四行式,四行歌词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内容ABCD,也可以是规律性的重复,如AABA或ABBA,并且,重复是大多数,不重复是少部分。在欧洲,运用卡农1形式进行轮唱也极为常见,这时,领唱与合唱交替演唱各自一组或一节语句。长叙事史诗(Epic)用来讲述较复杂的故事,音乐上多次重复单个的乐句,即使作者没有受过学院的洗礼,出于变化和丰富情感的需要,也自觉使作品复杂化和精致化。特别在东欧,人们运用广泛的变调技巧,如匈牙利民乐研究者发现,匈牙利民歌往往在歌曲第二节将前一节作降调处理。同样,单纯乐曲中,配器上亦会运用不同乐器再现同一节之主题。
注释1:
卡农,Canon,一种复调乐式,其中一声部由另一声部或另几个声部进行模仿,同一旋律在依次进入的各声部中上下交叠。
欧洲民间音乐的旋律素材,在和声关系上极接近艺术歌曲:七声音阶被普遍使用,有时也沿用中世纪教堂音乐调式:多利安人(Dorian,古希腊人一支,主要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、克里特岛等地)和米克索利人(Mixolydian)的模式,常见于英国民谣;腓尼基人(Phrygian ,印欧人的一支,公元前1200年从欧洲进入今土耳其境内)的模式则存在于西班牙民歌中。当然五声音阶的使用也存在,更简单的三四个音音阶,则自然运用在一些儿歌和前基督教时期的仪式音乐之中。
五声音阶,三四个音的音阶,常自然运用在一些儿歌和基督教时期的仪式音乐之中。爱好民谣发掘的唱片公司有时会推出这样的老古董。这是“传统”唱片公司1956年的录音《英语中世纪圣诞颂歌》。
节奏在对应诗歌的韵律中发展,四行抑扬格歌词几乎是英国民谣的特征,四四拍,八三拍和二三拍这3种节拍固化了大多数旋律。在中欧,比如巴尔干民歌中,复杂小节节拍5,7,9,13拍非常常见,变奏处理也极为普遍。 节奏也是构筑民间舞蹈的主要部分:凯尔特文化中,基格舞曲(Jig)作为现存的民间舞蹈,通常由一或两个舞者按八六拍跳出复杂、快速的舞步;有时按八九拍。基格在15世纪也曾流行英伦,但今天仅保留了节奏,演化为现代木屐舞(Clog)。以四二拍为标志的另一种凯尔特舞蹈利尔舞曲(Reel),特征是一列舞者中三人同时穿梭围绕同侧邻者。基格、利尔传到美洲后或独立或融合,转型为广场舞(Sqare Dance)和乡村舞,而体现一系列演变的亲缘关键,就是节奏的延续。
爱尔兰克莱尔地区(Clare)是欧洲著名的民间歌舞中心,保留了大量欧洲古老风俗和传统。两位民间器乐高手苏里文和麦克马洪1975年录制完成了这张专辑,16首不同的民间舞音乐,可让人领略不同舞曲之间节奏的差异变化。注意他们手中的乐器,是19世纪西欧民间相当常见的六角手风琴(Concertinas),今天在一些欧洲民谣乐队中有时还能看到,但已成为使用不多的特色乐器。
大多数欧洲民歌是单音发声,乐器演奏承担简单的和声关系,往往旋律音符即是和弦主音。多声部民歌中,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副旋律呈示部,对它的辨别往往也是区别各地区民歌的主要手段。副旋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,也可以是复调形式。德国、意大利和西班牙多用3,6度关系;4,5度多出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;巴尔干地区多为2 度关系;两重轮唱卡农在全欧皆具。 复杂的卡农出现在俄罗斯和巴尔干地区。相对亚洲民歌和古典音乐,欧洲民歌较广泛地运用了多声部的演唱手段。
艺术歌曲虽承接民歌的许多元素,但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运用上有所不同。比如发声宽亮圆润的美声唱法(Bel Canto),民歌歌手就极少采用。在西班牙、意大利和巴尔干,紧张鼻音和极具装饰性的嗓音十分普及;而德国、波兰、捷克、俄罗斯多运用开放喉音、清晰发音和无装饰性旋律;过渡区英、法,则是两者的混合方式。另外,民间提琴手一般不使用振动音和连音,旋律以一组分割明确的单个音符组成;学院提琴演奏则相反。但民歌的自然流传,令后来一切元素都发生了改变,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民谣,其演唱方式竟是东欧、西欧、南欧民歌和黑人音乐传统的整合。
发声宽亮圆润的美声唱法,民歌手极少采用。即便在意大利,民间歌手唱起民歌来虽然声音宏亮,却并不是学院美声,而充溢着一种民间的自然气息。这是环球唱片一张意大利民间情歌集。
无论民歌如何演变,有一点是永恒的:民歌着眼于生活,其叙事性必为主体。短叙事曲(Ballad)是最常用的形式,它几乎包容了生活的全部。另一种是长叙事史诗,将节的概念扩展为“行”和“体”,最著名的塞尔维亚史诗由职业歌手在咖啡馆里,演唱1200-1600年间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间战争的事情。由于演唱长达几小时,段落过渡间有明显的特殊标志。另外,融合宗教活动、舞蹈、节日庆典的民间剧(Folk Theater),综合了各类艺术,可称是最庞杂的形式。
著名匈牙利民谣乐队Vujicsics,乐队名称纪念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、音乐学家和民谣搜集者Tihamer Vujicsics(1976年死于飞机失事)。乐队成员有的出自匈牙利最高音乐学府,有的是音乐学家,曾深入多瑙河两岸地区包括匈牙利、南斯拉夫搜集民歌。乐队主要演奏匈牙利南部乡村各少数民族的音乐,尤其是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音乐,到这张唱片发表时(1988),Vujicsics已有十多年的历史。他们经常与匈牙利民歌手玛塔· 萨贝丝蒂恩一起合作,这张唱片亦是。
站在美国的立场,从时间上来看,美洲大陆上的民歌还可分成传统、过渡(Broadside )、演化(Native)三个大系。传统意味古已有之,是那些草民的杰作。从中世纪保存下的曲目,大多是儿童歌曲,因为在口耳相传过程中,只有儿童歌曲最容易记忆。我们熟悉的《斯卡布罗市场》(Scarborough Fair),其前身就是一首传统叙事儿歌。过渡民歌的传播有赖于文字的记载,流传媒介可以是诗歌、新闻、战报等等。从1500年始,这些东西上所记载的民歌的残简断片,就成为歌单、唱片的蓝本。这种创作是双向的,可以谱新曲,也可以填新词,更可以是全新的创作。传播的结果是不断扩充传统民歌的容量和内涵,也不断抹平长久以来纠缠在民间与学院之间的巨大争执。2
注释2:
过渡(Broadside)一词,亦指小字报,民歌有一段时期的传播,尤其是18世纪中叶至二战前后美国民歌复兴这一个时期,主要传播形式是通过各种小字报(一种歌本),以搜集-改编-文字-记谱的形式在民歌爱好者中传唱。
中世纪保存下来的曲目,大多是儿童歌曲,在口耳相传中,儿童歌曲最容易记忆。图为1962年的“传统”录音《爱尔兰童谣、儿歌和游戏》,歌曲搜集于1955至1961年,计46首。
演化民歌隐含着一个殖民主义的词语——Native,Native原意有土著的含义。的确,演化确与殖民传播相关。欧洲移民的足迹踏上美洲、非洲、大洋洲,被贩卖的非洲黑人一路呻吟,被迫接触不同的文化。尽管很长一段时间伴着血腥,但演唱新生活、控诉人间不平的民歌,却是我们在百年之后拾到的遗产。演化就是在本地(对北美洲而言)融合,传播……这一点再明确不过了。
所以对美国而言,演化民歌就是本地民歌,美国的民歌,此时民歌经曲美国黑人的再创造,变得与欧陆传来的民歌明显不一样了。
《民谣流域》,李皖
史文华著,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
2008年1月第1版,2008年1月第1次印刷,定价48元